“我正在老年食堂打饭呢,一盘盘菜,我看了煞清爽,下午还要去聊公益讲座的内容嘞!”电话那头,吴老师(化名)笑声爽朗。年过七旬的她,至今活跃在教育公益领域,大屏小屏都玩得转,而很少有人知道,13年前,她曾属于低视力人群,眼前一片模糊,距离盲,仅一步之遥。
年纪大了,要不要治眼睛?白内障对身体没影响,不治也没啥问题……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副主任、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省眼科医院)白内障学科带头人赵云娥教授说:有这样疑问和误区的患者很多,任何年龄都有看得更加清晰的需求,像吴老师这样的银发族追光故事,或许更有说服力。
眼睛看不见,公益事业险些搁浅
公益讲师转角遇见光明
“我当时就连一片树叶轮廓都看不清,但记得赵医生说,我们试试。听了这话,我真是长舒一口气。”距离手术已过去那么久,吴老师记忆依旧清晰,她说:“我知道我这眼睛不好治。”
吴老师年轻时就是高度近视,镜片有啤酒瓶底那么厚,本以为配镜麻烦点就算了,但眼睛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先是黄斑出血,再查出白内障,到后来,眼前一片模糊,走在路上,男女也分不清。2011年,吴老师的眼疾加重,她心中着急,辗转杭州多个医院就诊。她是一名教育公益讲师,经常在街道、社区、幼儿园讲课,“当时,我眼睛不好,讲课虽有稿子,但我都脱稿讲,后来眼睛越来越差,出门一定要人扶,我这教育公益还怎么做?”
吴老师也想过动手术,却被很多医生婉拒,“有医生也劝我,你眼睛这样,年纪这么大,还是家里待着最安全。”就诊过程中,吴老师已前往参与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组织的低视力患者生活技能康复培训,她自嘲:日子总还是要过的。没想到就此迎来转机。
赵云娥教授对吴老师的治疗过程仍记得十分清楚,“当时,她的眼底情况不容乐观,黄斑萎缩,白内障重度,相当于土壤和建筑结构都不好,危楼一栋。手术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很难预估。”
经过严谨的推敲和手术设计,2012年12月17日,吴老师在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接受了左眼的白内障手术,“手术做完第二天,我感觉,哇!天亮了。”相隔一天,赵云娥教授又为她的右眼也进行了手术。“现在,我讲课、做课件、买菜,都可以自己动手,教育公益,我还可以再干下去。”吴老师说。
害怕手术是老人最大顾忌
同伴教育在老人中更有用
在赵云娥教授的诊室里,像吴老师这样的患者有许多,有的是退行性白内障患者,有的则是合并其他并发症的白内障患者,赵云娥教授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内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导致晶状体逐渐变得混浊,透明度降低,这也是老年人白内障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浙江省人均期望值寿命超过82岁,年纪越大,白内障的发生概率就越高。”
她谈到,很多老年人发现患有白内障,手术往往一拖再拖。害怕手术是主要原因。“这时候,同伴教育就特别重要。手术是怎样,做完眼睛舒服吗,这些情况通过同伴或者病友说出来,有时候比医生说更管用。”
另一方面,老年人白内障通常是双眼均需手术,手术分两次完成,“很多老人,做一侧眼睛的时候,忐忑不安,而做完一侧看得清后,另一侧就毫无顾虑了,复查时的预约率达到50%以上。”
老年人不经意摔倒,可能提示眼睛有问题
白内障不要等成熟再手术
10月11日是重阳节。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浙江省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最大前提就是保障老年人健康。对于困扰老年人较多的眼疾——白内障,赵云娥教授再次强调:白内障不要等成熟再手术。
赵教授说,目前白内障手术的判断标准是白内障引起视力下降,影响生活和工作,这就需要手术。白内障越成熟,手术难度越大,造成患者眼部结构损伤的风险也更大,不利于恢复。如果专业眼科医生判定“眼部疾病经过治疗能看得更清晰”,患者自身身体状态也较好,就可以接受手术治疗。年龄不是障碍,任何年龄都有看得更加清晰的需求。
“有人说老年人腿脚不麻利,总摔跤,这固然与老年人肌肉流失、协调力下降有关,但这可能也是眼疾的预警,提醒老人存在立体视功能障碍,走楼梯容易摔跤。”赵云娥教授说,有的老人还会出现看错东西,比如茶杯看成苹果,这类在视力表测视力时尚可,但生活视力却下降的情况,同样也是眼疾的提醒。
原文链接:https://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1028708913068900352&ic=32gd
Copyright 2021 © 版权所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 浙ICP备05076115号
杭州院区:杭州市上城区凤起东路618号(钱潮路口), 邮编310020
温州院区:温州市学院西路270号,邮编325027
技术支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信息管理处 联科科技
浙江省眼科医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