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看到像眼镜一样的人工视网膜
“仿生眼”可以看见一米外手机大小的数字
这只“仿生眼”就要在老鼠身上做试验
温州医学院专家表示让盲人复明还需3~5年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通讯员 叶秋玲
我们的眼睛,仿佛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仿佛一组镜头,视网膜则仿佛底片。
当“镜头”出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角膜移植、人工晶状体手术,让它恢复正常。
但如果“底片”坏了呢?
看过“终结者”这部美国电影的人,一定对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机器人印象深刻,他有双神奇的眼睛,拥有扫描和分析周围环境的“超级视力”。
记者昨日在杭州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了这样的人工视网膜,又叫“仿生眼”。
从外表上看,就像是一副普通的眼镜,但它却连着摄像头、转换器、芯片等“全套家什”。
在不久的将来,视网膜病变而失明的病人,就可以通过这副眼镜收集的影像,来“看”世界。
“仿生眼”在温医投入动物试验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副院长沈丽君教授告诉记者,这套系统,叫人工视网膜,就是俗称的“仿生眼”,目前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我国还在研究阶段。
杭州诺尔康公司董事长李方平说,样机于去年10月生产出来,预计3~5年有望应用到临床。它马上要在温州医学院进行动物和临床试验了。
病人戴上“眼镜”后,“眼镜”中藏着的摄像头就开始运行:通过连接线,摄像头收集到的影像进入转换器;影像被转换成电讯号后,传给视网膜上的芯片;芯片将信号通过视网膜的神经细胞,传送到大脑皮层;最终形成图像。
温州医学院已经与诺尔康启动产学研战略合作,双方不但将在人工视网膜上合作,还将在人工耳蜗、电子刺激康复装置等全球性前沿高技术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教授说,这是温州本地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与致力科技创新的温商之间合作的新模式。
帮助视网膜病变盲人重见光明
沈丽君说,和眼角膜的“镜头”作用不同,视网膜就像照相机的底片,它是一种神经组织,一旦发生病变,不仅无法移植,也不可能重新再造。
视网膜植入物能够对眼睛后面的神经起到刺激作用,这就能帮助一些病人恢复视力。因此,“仿生眼”的出现,将给“底片”一个重生的机会。
人工视网膜应用到临床后,可以帮助患有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的盲人,重见光明。
根据国际防盲学会的统计,全球约有四千万人失明,并有一亿多人接近失明。其中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导致失明的两大主要眼病。这些疾病,会导致眼睛内部感光细胞死亡,最终导致失明。
在我国视网膜色素变性达到40万人。在欧美地区,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失明的首要原因。
目前能看到一米外手机大小数字
沈丽君认为,对“仿生眼”的安装来说,最大的难度是将芯片植入视网膜上。因为,需要“仿生眼”的病人,往往是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死亡,而神经传导细胞依然存在;芯片要将电讯号传递给大脑,依然需要依靠这些神经传导细胞。所以,对手术的精密度要求很高。
从初步测试的情况来看,目前的“仿生眼”,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看出去的世界一片黑白,没有彩色;在1米外看手机大小的数字,可以基本辨识出来。
不过,对于因为视网膜疾病导致失明的人而言,有了这样的“仿生眼”,已经能够在家里走动,基本实现生活自理。
而进一步的资料,则有待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确认。
延伸新闻:
国外已有盲人用仿生眼看见大家伙了
国际上人工视网膜技术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处于先进水平的是美国Second Sight公司研发的ARGUS II系统,目前也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成为第一个上市的人工视觉的商用产品。最新的临床报告表明,人工视网膜具备有一定的效果。所有植入的患者报告,原本完全失明的能够出现光影,一部分患者并且获得了更好的视觉功能,比如能够大致识别门、热水瓶等较大的物体的轮廓,可以感知大物体的运动等。
英国《每日邮报》今年5月3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眼科医院,成功完成了“仿生眼”微型芯片植入技术的临床应用试验,两名接受此项开创性试验的英国失明人士——54岁的克里斯·詹姆斯和著名音乐制作人罗宾·米勒,在植入“仿生眼”微型芯片之后,已经重获“有效视力”。
克里斯·詹姆斯由于患上视网膜炎,已经失明20年了,现在通过仿生眼技术,他正在学习重新“看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