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里装着的老张的眼角膜,给人带去了光明。
杭州人老张昨天走完最后一程,眼角膜捐送到温州延续光明
2011-07-27
《寻找身边的感动 彰显城市的力量》,为您讲述我们这座城市中一帧帧真实的瞬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点点滴滴,或许弱小,汇聚成河,却澎湃激昂。它彰显着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它带给你我那份源自心底的感动,更带给你我一份积极向上的心。它是我们这座城市民众精神的体现,是我们的价值观的生动案例。
城市,因为这份感动,更加美好;城市,因为这份力量,更为阳光。
记者 王卓瑜 通讯员 叶秋玲
60岁的副厅级干部老张走了,走时面容安详。他与病魔抗争8年,最后的遗愿就是捐出眼角膜,让光明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续(详见本报6月30日B3版报道《谢谢你,点灯的人》)。
昨天上午9:25,省防盲指导中心角膜劝捐员朱强荣和他的家人一起,陪着老张走完了最后一程,45分钟后,他的一对眼角膜被顺利取下,随后送往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它们将让至少两位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重见光明。
每一个眼角膜捐献志愿者背后,都有一则动人故事,讲述人之良善和城市的温情。而现在,当老张安然离去时,关于他对这个世界绵长的希冀和最后无私的奉献,将再一次,感动我们每一个人。
军礼
我们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老张时的情景。
那是6月29日,女儿帮他在眼角膜捐献志愿书签完字的第二天。
他躺在市二医院的病床上挂点滴,就在两个月前,和癌细胞抗争了8年的他右半身瘫痪,甚至不能再开口说话了,身体状况已非常糟糕。
当时,老张的爱人张阿姨立在床侧,说:“2003年他知道自己病了的时候,就有了捐献的想法,最后一次谈到则是今年3月份,那时人还清醒,能说话,可能意识到自己不行了,所以又交代了这事。”
家人最初是反对的,但是这是老张最后想为社会做的事,他们找到了红十字会,朱强荣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
当女儿替老张在捐献志愿书上签完字之后,朱强荣给他敬了个军礼:“他是个老党员,在部队里待了20多年,他能感觉到我这样做是想表达内心的感激和崇敬。没想到,他意识清醒地回敬了我一个军礼。”
临终
7月下旬,朱强荣经常接到张阿姨的电话,告诉他老张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希望他随时做好取眼角膜手术的准备……
7月26日凌晨4:47,一夜辗转的朱强荣再次接到她的电话:“小朱,他的血压和其他指数更低了,我觉得再拖下去也是种痛苦,我们……打算放弃了,你们等一下过来吧。”
26日上午8:00,医生遵循家属的意见,给老张停了药,朱强荣赶到时,老张还有微弱的呼吸。
从老家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的亲戚在痛哭,怀着7个多月身孕的老张女儿早在痛哭。只有张阿姨强忍着悲痛,询问朱强荣取角膜前需要准备的事宜,她说,她要让他走得安安心心的。
9:25,仪器里的心跳成为一条直线,医生宣布老张去世。张阿姨打来热水为老张最后一次擦拭身体,换上早已准备好的入殓衣物。
她忍着眼泪,对等候的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分院李军花医生说:“前两天眼睛好像还有水肿,请先检查一下,如果眼角膜是好的你们就动手。”李医生和朱强荣向老张的遗体鞠躬三次。
光明
10:00,老张的两片眼角膜被顺利取出,李军花说:“角膜的质量非常好,像水晶一样,非常透明,可以判断生前非常健康。”
在门外等候的张阿姨走进来,哽咽着说:“让我最后看他一眼。”经过仪容恢复,老张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看上去像睡着了。张阿姨端详了一会儿,流着眼泪说:“我的老张一直很帅的。”随后,老张的遗体被送往殡仪馆。
昨天19:40,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到了从杭州送去的这两片眼角膜,经过精密的检查和处理,这两片眼角膜将在近期移植到两位患者身上。送走李医生时,张阿姨曾说:“我们没有别的要求,他生前嘱咐过,不必告诉我们受捐者的详细身份信息,但能否在手术以后,大致告诉我们他们是男是女、多大年纪,手术成不成功,我们只要知道他的眼睛仍在帮他们看世界就可以了。”
其实我们知道老张的全名,但通篇却不得不以这个平凡到仿佛路人的称呼代表他,因为他的家人一再强调:“他一生清正廉洁,一副热心肠,但为人低调,请不要写他的名字。”
朱强荣很感激老张:“6月30日稿子见报之后,7月1日,11位受他感召的老党员老干部到我这里进行了捐献登记。”
朱说,这两年,做眼角膜劝捐工作,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困难,因为越来越多像老张这样的人,想要自己的善良温暖这个世界。